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正文

医药   科技   地产   汽车   旅游   时尚   文化   大数据

从零开始讲投资【4】|走进银行,有人拉住我买基金,我该不该买?
来源: 中国趣味证券网客户端           整理时间:2019-06-17 17:11:54

相信曾被深度套牢的小伙伴都还记得,2015年6月初是什么阶段——这是当时A股牛市的最后一程,然后直奔熊尾。最关键的是,他们都买在了高点,直接酿成了惨剧……

如果说远一点,10年前首批QDII上市时,银行柜台的玻璃都快挤碎了。牛妹的亲生阿姨也是其中一员,她当时本来是去存钱的,结果稀里糊涂地和大家一起买了10万块某QDII,至今离回本还很远。说真的,当初还不如老老实实存银行。

牛妹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走进银行网点,有人拉住我买基金,那么我到底该不该买呢?

牛妹先回答你:不该为什么?且听我从头开始讲。

先要跟小白科普一下,在银行购买基金,银行只是担任代销的角色;你购买到的基金,并不是银行发行的基金产品。不过,许多银行现在是基金发行主体——基金公司的股东;比如,工商银行就是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;建设银行就是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;光大银行就是光大保德信基金的股东……不难想见,银行当然也是要多多支持下自家儿子发行的产品呀。还有在他们这家银行托管的基金,绝大部分银行也会热心推销。因此一般来说,你在银行被推销的大多都是新基金。

再来说为什么不该买。

原因一:银行热火朝天排队买基金的时候一般都是市场高点

当你看到在银行买基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开始排长队了,说明这时候大伙都看到了市场在上涨。其实普通人对于市场的敏锐程度是比较低的,当大家都去银行排队购买或咨询了,股市一定是涨疯了。不是涨疯了,也是涨了很多了,大家抢起来好像不要钱似的。然而不对呀,不是应该买在低点卖在高点吗?这个时候去凑热闹,不是成了追涨杀跌了吗?切!忌!追!高!比如2015年6月初的那一波,大家至今还没解套。

原因二:银行推荐的基金并不是你需要的,或者是不适合你的

很多时候去银行买基金,银行理财经理跟你推荐的品种,其实大多是跟自己的任务挂钩的(也有奖励),不仅和市场眼下的行情无关,更与你的风险承受力、投资占比和投资用途等实际情况不一定匹配。千万别推荐什么,你就买什么。

比如说你是一个低风险的投资者,你几乎无法忍受损失,但理财经理却给你推荐了一款预期收益率很高的产品,你就要注意了,高收益一定是对应高风险的,这样的产品不用看也不适合你。

牛妹的一位铁哥们,彻头彻底的小白,曾在某国有大型银行买过一只银行系基金。理财经理向他推荐时,提到了一只业绩良好的基金,只字未提风险。想到业绩不错,再对比定存,他当即投了8万。不过后来一年,他亏损了2.7万。当然,他并不知道业绩良好,仅是代表基金过去的业绩,并不能复制到未来,保证之后的业绩也良好;也并不清楚高收益对应的高风险。

原因三:只凭推荐就下单,巴菲特也不敢这么做

对于一只基金,理财经理给你介绍的短短几分钟,内容是很有限的,非但不可能面面俱到,甚至还要当心他有所隐瞒,某些风险避而不谈。

你大可以听取他的推荐,然后回家做完资料再下单。只凭他一面之词就出手购买,是对自己的辛苦钱不负责任。不论抢购的队伍有多长,你也要保持自己的清醒。

原因四:银行卖定离手,以后不会对你负责的你死心吧

前面说了,银行只是负责销售。买的时候为了让你买,可以吹得天花乱坠;但真的出现亏损,他们是大可以摆摆手不用负责。因此大家千万不要产生在银行买基金就更安全、更有保障、投诉有门的错觉,银行不会对你负责的你死心吧。

给大家举个活生生的例子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银行理财经理大力向客户推广保本基金,不过在保本规则的解释上却含糊其辞,导致后来“扯皮”的事儿频频发生。不少投资者只看见“保本”二字,以为买完之后任何时候赎回都可以保本,等到要用钱的时候往外赎才发现并非如此,甚至连本钱都有可能出现亏损。在银行工作的小伙伴认真地向牛妹解释过,如果讲清楚规则“客户就不会买了”,所以在很多关键环节上客户经理是能省则省,只能靠着“小白”投资者自己去甄别。不出问题就该千恩万谢了,出了问题银行也是不会负责滴。

所以,如果你今天去银行,只是为了去办个事或存个钱,那么请你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办事和存钱;理财经理拉着你推荐基金,或者看到大家排队在买基金,你可以扭头就走。